上個世紀初,美國舉辦了一場“選丑”大賽,來參加比賽的女性容貌奇特,來自世界各地。

這個叫Mary的單親母親,毫無懸念拿下了冠軍的寶座。

她得到了一筆豐厚的獎金,同時還有一個伴隨她一生的屈辱稱號——“世界上最丑的女性”。

但在她的背后,實際上還有一段令人痛心的故事。

丑女瑪麗

曾經的Mary并不是這個樣子。

年輕時,她是東倫敦的一名護士,有著高挺的鼻梁,五官清秀。

她嫁給了當地一名年輕英俊的菜販,并生下了2兒2女。

一家人的日子雖不富裕,但也平靜幸福。

可這樣的好日子并沒能持續多久。

1906年,也就是Mary新婚的第3年,她發現自己患上了一種奇怪的病。

一開始是頭疼,漸漸地身上的肌肉也開始酸痛起來。

她的手部先產生了可怕的變化,原本纖細修長的雙手,逐漸變得像男人的手一樣寬大。

然后是身體,也開始不聽使喚地臃腫了起來。

最后是臉龐,不但出現了嚴重的眼袋,整個面部也開始拉長,嘴唇變得肥厚,額頭也出現了許多紋路。

丈夫終于受不了妻子的恐怖改變,但他沒有嫌棄妻子,反而帶著她四處求醫看病。

如果用現代醫學來解釋,其實這種病癥很簡單,是生長激素分泌過度導致身體骨骼不斷增大,俗稱“肢端肥大癥”。

這是一種神經疾病,但對當時的醫療水平而言完全無法理解,人們只會將其看作是魔鬼的詛咒。

于是,身邊的朋友開始漸漸遠離她,醫院也將她辭退,身邊剩下的只有不離不棄的家人。

禍不單行,1914年丈夫因為中風突然去世,Mary一家失去了唯一的經濟來源。

看著四個年幼的孩子,Mary鼓起勇氣再次踏出了家門。

她跑遍了鎮上所有招工的店面,接受對方開出的任何條件,但是基本都被雇主們以容貌丑陋為由拒絕了。

她一度只能靠向親戚借錢活著,可隨著債臺高筑,一股股絕望感再次涌上心頭。

也就在這時,她從報紙上看到了美國將要舉辦的那個“選丑”比賽。

她抱著試試的心態發去了自己的照片,沒想到很快就被選中了。

獲勝后舉辦方向她拋出了橄欖枝,說可以為她提供一份工作——讓她像動物一樣被展出,在全國各地巡演。

他們的背后是一家馬戲團,在那個時代,馬戲團就是各種畸形秀的代名詞。

里面有各種連體的雙胞胎、巨人、侏儒,人們熱衷于在馬戲團里看到各類奇葩的怪人表演。

Mary并不想離開自己的孩子,但為了讓他們過得更好,她又不得不咬牙同意。

從此之后,她漂洋過海來到了美國紐約科尼島上的夢境雜技團。

她和“獅臉男”Lionel,“針頭怪”Zip,“紋身女”JeanCarroll一起,成為“怪胎秀”的其中一名表演者。

為了讓她能夠凸顯自己的丑,老板讓她穿上各種畸形、滑稽的衣服。

讓她在臺上盡情展示自己的臉和巨大無比的手腳,將她最脆弱的地方全部曝光在了聚光燈下。

Mary機械地笑著,冷靜面對各種羞辱,賣力兜售她的明信片。

因為長相奇特,她很快就“火了”。

人們把她當成娛樂的對象,街頭地攤小報、故事雜志都拿她的照片大做文章。

照片被可勁放大,在配上驚悚的標題后包裝成一篇篇恐怖故事。

當她走在路上時,人們會喊她“怪胎”或者是“怪物”嘲笑她,有時甚至會毆打她。

她成了那個時代最奇特的“明星”,不但擊敗了團里的“胡子女”,“連體嬰”,“小人”和“巨人”,還受邀去世界三大馬戲團之一的玲玲馬戲團表演。

她將自己余生大部分的時間都消耗在了那里,每天忍受著無數嘲笑與羞辱。

她時常給孩子們寫信,信里除了她對孩子們的思念與愛,沒有任何多余的情緒。

她僅用2年時間便賺到2萬多英鎊(相當于今天的400多萬人民幣),這些錢幾乎全部寄給了孩子們用來上學。

1933年,在經歷了一生的磨難后,Mary去世了,那一天她剛過完59歲生日。

后來,她的孩子遵從她的遺愿,把她帶回了英國,埋葬在南倫敦的Brockley andLadywell公墓。

有人說,她死于一顆破碎的心,一生都頂著“世界上最丑的女人”的稱號。

她是別人眼中丑陋的怪物,但在孩子眼里,她是一位堅強而偉大的母親。

她教會了孩子們如何在絕境中勇敢、樂觀地活下去。

那些偉大的母親

優家教育創始人吳臻老師也曾說過一個真實的故事:

那是一位泰國媽媽,她每天都在堅持長跑20公里。

但她體型很胖,年紀也很大了。

看到身邊路過的年輕美女,她總是忍不住露出羨慕的神色,

或許她對自己的現狀心有不甘,或許她想再次擁有充滿活力的身材,

又或許,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日歷本上那個重要的日子。

真相很快揭開了,卻和我們想象中完全不同,

原來那一天是她兒子動手術換腎的日子,但合適的腎臟哪那么好找,這位年邁的母親想把自己的一顆腎臟移植給兒子。

然而醫生告訴了她一個殘酷的事實:她必須至少減重20斤才能做這個手術。

3個月后她真的成功了,她說之所以自己能做到,只因為:

“沒有比失去我心愛的兒子更讓我害怕的了?!?/p>

每一位母親都在用自己的全部精力,乃至生命愛著自己的孩子。

每一位母親也都在用她的剛強,向孩子傳遞著同樣的信念——不管在何種境遇下,都能做到勇敢、樂觀、積極向上。

這樣的人哪能不成功呢?成功對她們來說是必然的。

美國著名脫口秀節目主持人特雷弗·諾亞,也經常在《生而有罪》這本回憶錄里面提到自己的母親。

他是一個非裔美國人,生活在種族隔離政策的黑暗時期。

但她的母親不但教會了她勇敢、樂觀,還帶他做了很多大膽的事情。

在那個時代,去冰場、汽車影院、郊游野餐,這些都是白人的活動。

黑人如果去做,不但會受到白人欺辱,也會被自己的同胞鄙視。

有人問她:“為什么要教給他做這些事情,他一輩子都不會離開貧民窟的?!?/p>

他母親說:“哪怕一輩子都離不開貧民窟,他也要知道,貧民窟不是整個世界。哪怕只能讓他知道這個道理,也就夠了?!?/p>

她讓特雷弗知道:腳下的土地,并非世界的全部。

正如特雷弗在書中所寫到的:

我媽媽會帶我去其他黑人永遠不會去的地方。她不會被那些可笑的固化思維限制。

我們常和人說,你要追隨你的夢想,但是你的夢想只能是在你能想象的范圍內,而且這取決于你來自哪里,所以你的想象是會受限制的。

但是世界的可能性遠遠超出了你所能看見的部分。我媽媽讓我看到了世界的可能性。

成為血緣和生理意義上的母親,很容易;成為頌歌中偉大而可敬的母親,很困難。

當一個母親開始反思時,她才開始踏上真愛的路;

當一個母親擁有強大的意志力時,她才能教會孩子何為勇敢何為樂觀;

而當一個母親的眼界不再受常規思想限制時,她才能為自己與孩子找到一條通向自由的路。

愿每個母親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對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