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科舉

現在,我們經常把科舉和高考相提并論。實際上,科舉的考試和高考完全是性質不同的兩類考試?,F代的高考其實決定的是你進哪一所大學,是在教育過程中的一個環節。而科舉不是這樣,它認定了你教育的環節已經完成了,現在參加科舉的人是要進入官僚隊伍的。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科舉考試可以說更為接近于現在的公務員考試。

時間:開創于隋唐到清光緒三十一年(1905年)清政府正式宣布科舉考試終止,共經歷了1300多年

影響:定期舉行的人才選拔形式,增強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性,讓寒門弟子會機會做官,知識分子不再依附門閥貴族,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形成,古代文化的蓬勃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。

發展過程:隋唐開始創立考試時間和選拔程序開始固定,609年隋煬帝下詔要求各地推薦人才,按照四科進行考試,沒有定期舉行的制度規定,621年,唐高祖武德詔令提出每年十月,赴朝廷應試的定期。明確了州,縣地方預試,即后世鄉試不必像隋代,必須官府舉薦,第二年正式確定士人自舉,自進的制度。

科舉重要特征:第一讀書人都可自行報名參加,不必非要官吏推薦,這一點是與察舉制度重要區別,第二考試以公平性為原則,定期舉行,第三嚴格考試,而且考試的成績作為取士的重要依據。

考試形式:三級考試的制度,即鄉試,省試,殿試。王安石變法考試為四場,一場考大經《詩經》《書經》《周禮》《禮記》二場考兼經《論語》《孟子》三場考論(對國家的政治社會問題表達看法)最后一場考策(對國家進言獻策)明清鼎盛:八股文成為標準文體,考試形式確立五級:童試,院試,鄉試,會試,殿試。

科舉制度開創于隋唐,終止于清光緒三十一年(1905年),歷經1300多年。

【如何創立?】

漢魏察舉制缺點:中心環節長官推薦導致不公平,標準多元而雜亂。于是隋唐創立科舉制,結合舉薦和考試,解決察舉制弊端。

【發展過程】

①隋唐開創。

考試時間和選拔程序開始固定。

②宋代進一步發展。

三級考試制度:鄉試、省試、殿試。

人數增多,導致嚴重冗官問題。

王安石變法,確立四場考試,分別為大經(《詩經》《書經》《周禮》《禮記》)、兼經(經典書籍如論語)、論(對國家政治,社會發表看法)、策(進言獻策)。

③元代開始衰弱。

“四等人”制度導致公平性喪失。

④明清鼎盛。

八股文成為標準文體。

五級考試制度:童試、院試、鄉試、會試、殿試。

【科舉重要特征(隋唐形成)】

①讀書人都可自行報名參加,不必非要官吏推薦,這一點是與察舉制度重要區別。

②考試以公平性為原則,定期舉行。

③嚴格考試,而且考試的成績作為取士的重要依據。

【影響】

政治上,改善官僚制度。

教育上,促進教育事業發展。

文化上,促進文化藝術發展。

影響周邊及歐洲國家。